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0的文章

Google分析(Google Analytics )與KPI設計 - 優化網站的必備工具

熟悉網路操作的朋友,或許都將 Google分析 ( Google Analytics )列為必備的網路工具。但是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將 Google 分析 當做是 流量監控工具 ,事實上 Google分析 提供了非常多 使用者行為分析 的數據,如果只是把 Google分析 當做是流量工具,那真的是太可惜了。

當大家都在瘋LBS時,你該做什麼? - Google 地方資訊

過去的「商家登錄中心」 現已改名為「 Google 地方資訊 」 Facebook從去年10月開始,在台灣颳一陣開心農場旋風之後,「社群行銷」似乎成為部分企業的新選擇,雖然時間成本可能會比較高一點,但是實際的金錢成本以及轉換率,都達到了一個意想不到境界。搭上智慧型手機的熱潮,像是Foursquare、街旁、Instagram等LBS也逐漸受到行銷業者以及店家的注意,紛紛投入這一塊領域。但是玩了社群、玩了LBS, 然後呢 ?

SEO新知|蘇貞昌官網沒有做SEO?

昨天知名媒體 動腦新聞 上發表了一篇 【數位】北市市長選舉 誰的數位行銷略勝一籌? 許多人看了不禁大感搖頭,倒也不是因為文章內容特別傾向哪一方,而是撰文者對於兩邊數位行銷策略的探討真的深度不足。其中最讓人感到訝異的,不論是本文或是留言,更是顯現出台灣網路界對於 SEO 的陌生。

SEO修身篇 | 五個最常誤用的Meta值

「走一步路就可到的事情,跟走三步路才能到的事情,你喜歡做哪個?」這是我最常講的一句話,也是我們在優化網頁HTML程式準則之一。在「修身」的理念裡,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優化或簡化我們的HTML程式碼。在過去,許多SEO網站上都會列了一堆meta,讓你在<head>裡面列了一長串的Meta值,但事實上列這麼多,Google早就表示"I don't care",所以你列了這麼多的Meta只是徒增加網頁大小進而影響讀取時間。那哪些meta值是我們最常誤加,或是加了沒有效果的呢?

SEO101 | 關鍵字密度(Keyword Density)- 關鍵字密度真的要花時間研究嗎?

許多剛接觸SEO的朋友們都會看到許多SEO網站上都會提到關鍵字密度(Keyword Density)的重要性,但是「關鍵字密度 」的比例究竟要多少,有人說2%~8%,那邊有人說10%。說法真的是天花亂墜,讓人無所適從。又關鍵字密度(Keyword Density) 是又要怎麼調整,才不容易被視為是作弊呢?這個部分我們要從網頁結構來論說。雖然在過去,在SEO課程上我依然會提到關於關鍵字密度(Keyword Density) 的比例,但是如果你是新踏入SEO領域的朋友請您了解一件事情: Google跟Bing對於關鍵字密度的參考權重低到不行,請不要花太多心思及功夫去調整關鍵字密度。 On-Page vs. In-Page,防止過度優化的檢查 要了解關鍵字密度(Keyword Density),就要先來了解搜索引擎是怎樣進行關鍵字的判斷的。對於一般使用者,他們透過瀏覽器看到的網頁會是如下圖,這裡我們稱為 On-Page : 圖一:On-Page 但是對於搜索引擎,它並沒有透過瀏覽器編譯,只會看到的是程式碼,我們稱為 In-Page : 在On-Page的時候,頁面上出現的文字,即被列入關鍵字密度計算,所以如圖一所示,"KW1"的關鍵字密度即為50%。那在In-Page裡,會被列入關鍵字密度計算的地方有: 注意:Google跟Bing對於meta keywords是跳過的,但由於目前台灣還是Yahoo使用者居多,又Yahoo會看meta keywords,所以暫時先把它列入計算。 所以在In-Page裡,KW1的關鍵字密度約為38%。當然這邊的例子是剛好安排的,所以密度會比較高。一般而言,如果In-Page跟On-Page的關鍵字密度比例差異過大,對於搜索引擎來說會把它視為SEO作弊的參考因素。所以合理的使用alt及title,正確的描寫連結的Title以及圖片的alt,並且使用正確的錨點文字,在自然優化的網頁底下,不需要刻意追求關鍵字密度的數字,才不容易被視為是SEO作弊的網頁,也才符合 網站管理員指南 的原則。 引申閱讀  理想的"SEO"網頁文章 關鍵字密度真的不是重